> 行业资讯

美国科学家创下业界深紫外最低波长的纪录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1531 更新时间:2017年03月23日15:53:11 打印此页 关闭

     素有杀手之称的 UV-C 紫外光,波长仅 200 到 280 nm,能量高,可以穿透病毒、细菌、真菌和尘蟎的薄膜,攻击 DNA 并歼灭这些有害的有机体。达到秒杀的效果。

     自从丹麦科学家 Niels Finsen 发现用紫外线可治疗结核病後,人类利用紫外线杀菌已经有超过百年历史。但目前使用的深紫外线灯不只体积庞大、效率低,而且皆含水银,对环境有害。

      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团队,最新就研发出一种体积小且更环保的深紫外线LED光源,并创下目前业界 deep-UV  LED 最低波长的纪录。
  研究人员采用原子级控制介面的氮化镓(GaN)与氮化铝(AlN)单层薄膜为反应作用区域,成功发射出波长介於 232 到 270 奈米的深紫外 LED 。这种 232 奈米的深紫外线,创下使用氮化镓为发光材料,所发出的光线波长最短记录。之前的记录是由日本团队创下的239奈米。
  该研究论文于 1 月 27 号发表于《应用物理快报》期刊(Applied Physics Letters)网站。

  目前紫外线 LED 最大瓶颈就是发光效率,所以必须提高紫外线LED效率才能解决问题。发光效率可以由三个方面来衡量:
  1. 注入效率:注入反应作用区域的电子通过装置的比例。
  2. 内量子效率(IQE):反应作用区域中所有电子产生光子或紫外线的比例。
  3. 出光效率:反应作用区域中产出的光子比例,这些光子可以从装置中取出,而且是可以利用的。
  论文作者之一 SM (Moudud) Islam 博士表示:「如果上述三个方面的效率都达到 50%,相乘起来只有八分之一,等于发光效率已经降到 12%。」

  

     在深紫外线波段,这三方面的效率都很低,但研究团队发现,利用氮化镓取代传统的铝氮化镓,可以提高内量子效率和出光效率。

  而为了提高注入效率,研究团队采用之前开发出的技术,在正极(电子)和负极(电洞)载体区域,采用极化感应掺杂法来实现。

  研究发展及应用:

  在成功提升深紫外 LED 的发光效率後,研究团队的下一步是将光源整合到装置内,朝上市的目标迈进。深紫外光的应用领域包含食物保鲜、假钞辨别、光触媒、水的净化杀菌等等。


作为后起之秀的专业生产UVLED点线面光源,UVLED光固化机,LED照射机,UV照射仪,UVLED紫外线脉冲,UVLED机,UVLED光源,UVLED印刷光源,UVLED光固化机的生产厂家深圳杜莎科技有限公司DUSA,主要致力于大功率工矿灯和UVLED光源固化领域。我们与北京理工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均有合作和共同开发,现在拥有十多项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权,拥有自主设计的十多套私模产品。本公司优势是优化散热设计、光学模拟分析和运用多种特殊处理工艺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。我们与封装行业最丰富的经验和前沿技术的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,保持LED应用领域的最前沿。推广应用耐用、省事省力的LED应用产品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,我们愿与国内外各界同仁志士竭诚合作,共同为节能环保的事业贡献力量!

上一条:AML系统,没有网络也可以发送定位信息 下一条:快速了解UVLED光固化行业
  • 发表评论
  • 查看评论
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。
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